
通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?

不知道大家和秘捞小编有没有类似的疑惑,每当政府机关宣布最新的通货膨胀指数,隔天在茶餐室老板和你收Kopi冰的钱,都会让你对官方通货膨胀率有这种感觉:假的!
为什么官方的通货膨胀率会给人这种感觉?
因为,你的消费行为和官方不同。
要明白通货膨胀率都是根据一篮子的物品来做统计,政府机构很难知道每个人独特的消费习惯。例如有些人比较注重时尚,所以花更多钱在衣服;有些人喜欢寻找美食,因此在食物方面花很多钱;有些呢,则是宅在家里,哪儿也不去,所以交通费和社交场合的费用就比较少。
因此,政府机构能做的,只能根据调查,然后摸索人民的消费习惯有什么改变,然后构思出一个他们认为比较贴近“一般马来西亚人”的消费习惯。例如在2005年,这一篮子名单中的物品种类就从9种增加至12种。然后政府会根据每项物品的比重和个别的价格涨跌,来统计出国家的官方通货膨胀率。
以下图表是官方的消费习惯设定:
项目 | 比重(%) |
食物和非酒精饮料 | 29.5 |
酒精饮料和烟草 | 2.4 |
衣服和鞋子 | 3.2 |
房子、水电、煤气和其他燃料 | 23.8 |
家具和日常用品 | 4.1 |
医药费 | 1.8 |
交通费 | 14.6 |
通讯 | 4.8 |
娱乐活动 | 4.8 |
教育 | 1.3 |
餐厅和酒店 | 2.9 |
其他杂费 | 6.7 |
来源:马来西亚统计局
因此,只要你在某些方面的开销比重和官方的设定有所出入,你所感受得到通货膨胀压力肯定会不一样。 以下图表为个别物品的涨幅。
来源: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
那么,既然都不准,为什么政府还是要做这种统计?
原因很简单,很多时候当政府在做决策,他们往往会觉得很茫然。很多理论上看似可行的方案,一旦落实在现实生活中,未必就会收获好的效果。
就拿美国的美联储来说好了。他们每6个星期就要开一次重大会议,在宣布到底要不要升息或者实行什么政策之前,都会看一大堆数据,什么通货膨胀、就业率、薪水涨幅、公司的盈利、日常物品营业额、房价,汇率等等等等。
因此,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能够完全反映事实,但它至少能够让施政者知道政策实行后,人民是做何感想。作为一个桥梁和反馈功能,通货膨胀率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