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种经济学术语
理财虽然是一个大家都应该思考的事情,而理财和经济学有很深的关联,不过并不是每个人对于经济学都有概念,甚至很多人一看到其中的术语就会想要打退堂鼓。今天,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经济学术语,当作是扫盲运动吧~
幸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-bias)
这个是我们最常见的偏误。简单来说,我们看到一些人的风光,就片面解读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,然后就觉得是这些特质让他们成功。
举例来说,我们很喜欢说一些成功人士的学历并不高,所以就做出【低学历也可以成功】的结论。但是,我们大大忽略了,所有低学历的群体中,多少百分比的人成功了?而那些高学历的群体中,多少百分比的人失败了?
唯有拿到这两组数据,我们才可以针对【成功】和【学历】这两事情之间的关系做出结论。
经济规模(economies of scale)效应
很简单,今天你开车载人从A点到B点。一趟车程载一个人所耗费的燃料和时间,和一趟车程载三个人所耗费的燃料和时间,后者应该会比较高一些,不过绝不会是前者的三倍。如果一个乘客给RM5的费用,那么肯定一趟车程载三个人比较划算,对不对?
『反正都开车了,都是要耗费这么多汽油,当然是载越多人越好赚』——这个想法我们是有的,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概念怎么表达。而这个就是【经济规模】效应。
所以,经济规模效应常常体现在那些固定成本很高的经济活动,而越有能力做大经济规模的企业就越有能力降价,并把小企业挤出市场。
供需平衡(demand-supply balance)
这个是我们常常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字眼,但常常被人忽略的。主要说的是当某件商品/服务的需求上升的时候,价格自然就会上升。这个时候,要是有更多人加入市场,提供产品/服务,那么这个价格就会慢慢降下来。这是一个市场会经历的正常过程。
举例来说,几个月前,当疫情很严重的时候,大家是不是很难买得到洗手液呢?
这不是什么无良商家造成,而是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需求,所以供不应求,最后价格也有上升。当价格涨到了一定程度后,就有很多商家加入这个市场,增加市场的供应量,最后大家就买到很多各种牌子洗手液(有些你听都没听过)。
然后现在疫情受到一定控制后,这些洗手液的价格也涨不起来了,这就是一个市场运作的完整过程。了解供需平衡的概念,有助于我们看清现实,并理性对待。
市场干预(market intervention)
这个是从供需平衡延伸出来的概念。就是在疫情期间,有些朋友看到口罩涨价就会呼吁政府出来管管,设立顶价,然后把那些违法的“奸商”给抓起来。
这个做法就是【市场干预】。当我们觉得市场有点不对劲,想要通过各种手段去干预它,希望获得我们要的结果。这种手段可以是:政府设立顶价、杯葛罢买活动、提高关税阻止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我国、收取各种费用执照等等。
这个做法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,而且每次所产生的效果是很不确定,可以很好,可以很糟糕,例如我们多年都买贵了的国产车。
机会成本(opportunity cost)
这个也是很多人熟知的经济学概念,就给各位叙述一下。
今天你拿1万令吉去投资,一年后你亏了1000令吉。请问你的损失是多少呢?
那当然是1000令吉啦!才怪……
你的损失肯定超过1000令吉,因为这笔钱要是没有投资,而是拿去放在银行定期存款,你可能拿到200-300令吉的回报(因为是2-3%的定期利率)。因此,你真正亏的是1200令吉 – 1300令吉之间,这就是你的【机会成本】。
机会成本教会我们思考的是,同样的资源要是拿去投资之后,我们失去了什么机会。所以,当你看到一个投资机会可以给你带来2-3%的年度回报率,那么你可以和它说再见了,因为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机会成本。
总结
以上就是一些比较简单入门的经济学术语。虽然明白了这些概念未必可以帮助大家赚大钱,不过却可以给大家建立正确的逻辑观念,减少被人骗。尤其是第一条的【幸存者偏差】和最后一条的【机会成本】,这些都是很多人听过或者感受过,但是看不出对自己的理财道路上有什么帮助的概念。希望经过这一次的见解之后,可以增加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见闻。
活动资讯
📈 做了理财,学了经济,现在学习投资股票?没问题!
🔗 马上点击这里,报名免费的《价值投资工作坊》线上课程吧!